党群工作
当前位置: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党的十六大报告
    2012-12-07 21:15:46 点击率: 来源:本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江泽民

 

              (○○二年十一月八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 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 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 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 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 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十五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开拓创新的五年, 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的五年。

  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为贯彻十五大精神,中央先后 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制定“十五”计 划、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走过 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 得了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适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保 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 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建设了一大批水利、 交通、通信、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经济效益 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 好。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经济进一 步壮大,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市场体 系建设全面展开,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 、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等改革继续深化。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和服务贸 易、资本流动规模显著扩大。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 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进 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 等事业全面进步。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 益丰富。

  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继续加 强,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军队、武警和民兵在保卫和建设 祖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商 品供应充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用行都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成效明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坚持贯彻“一国 两制”方针,严格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和 澳门社会经济稳定。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反对“台独” 等各种分裂图谋的斗争深入开展。

  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 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 步提高。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入。我们提出并深刻阐 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讲”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卓 有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干部制 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实践证明,十五大和十五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为今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 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一些党员领 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有些腐 败现象仍然突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 解决。

  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一九八九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 基础上取得的。这十三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进程波澜壮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 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紧 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 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南 方谈话以后,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 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 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进取,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三年来,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比一九八九年 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 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 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 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 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 辉史册。

  回首这十三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 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 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 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 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 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 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 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 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 和路线方针政策。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 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 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 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 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 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 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 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

  (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 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 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人民军队是人民 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 力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注重科技强军,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 规化建设,确保军队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高举爱 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 侨务工作,坚持“一国两制”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始终 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 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 ,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 境。

  (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 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 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 性和团结统一。

  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 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 必然结论。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 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 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 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 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 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 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 建设的党。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 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 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 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 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 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 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 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 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 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 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 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 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 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 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 都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 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 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 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 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 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 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 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 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 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 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 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 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 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 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 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 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 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 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 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 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 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 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 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 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 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 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 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 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 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 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 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 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 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总结党八十多年来 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 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 力和战斗力。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 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必 须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记取失误的教训;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 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 界的改造。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 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 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 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 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 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 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 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 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 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 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 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 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 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一○年、建党一百年和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 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 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 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 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 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 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 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 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 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 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 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 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 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 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 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 计划和二○一○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 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 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 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 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 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 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 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确处理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 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 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 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 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必须把 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 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 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 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 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 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 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 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 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 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 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 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 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 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 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 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 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 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 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 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东北地 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 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 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 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 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 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 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 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 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 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 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 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 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 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 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 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 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 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 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 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 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 行政审批。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 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坚持扩大 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深化财政、税收、金融 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化税 收征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 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 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 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 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 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 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 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 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 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 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 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深化外经贸体制 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

  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服务领域 开放。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 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 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 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 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 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 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八)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 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 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 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 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 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 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 化需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 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发展残疾人事业。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 活。

  胜利完成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性意义。只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我们就一定能 够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

五、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 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 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 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 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 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 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 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 的意志。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 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 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 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 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 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 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 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 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 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 工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 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 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 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 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 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 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 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 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 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 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 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 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 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 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 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 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 、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 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 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 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 理体制。

  (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 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 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诉 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改革司法机关的工 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加 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 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 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 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 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 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 误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 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干 部双重管理体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八)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 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 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 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 重要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 。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 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认真推行政 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九)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 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 定团结的局面。加强政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 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 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 裂活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 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 向前进。

  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 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 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 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深入 群众、深入生活,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必须 坚持正确导向,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 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 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 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 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 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

  (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 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 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 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 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 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 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 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 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 助贫困员工的政策和制度。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 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 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 、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 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 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 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 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 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 展各类群众文化。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 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二○○八年奥运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六)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 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 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 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 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 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 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 先进文化。

  七、国防和军队建设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 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 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 和作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领导 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适应世 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 置,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加强军队院校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 新和发展军事理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 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改革。 优化军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坚持从严治军,健全军事法规体 系,提高依法治军的水平。坚持勤俭建军,建立和完善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 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 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 展。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 争的战略战术。武装警察部队要加强全面建设,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积 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巩固军政军

  • 马院微助理
  • 海南师范大学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