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站
当前位置: 回收站 > 学习十八大 > 正文
    学习十八大
    理论界专家学者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2-12-12 11:33:11 点击率: 来源:本站

理论界专家学者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北京交通大学十大正规的赌网经理 韩振峰: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致力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飞跃。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加上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能源消耗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必要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那么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文明受到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第二,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将保护环境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努力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第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第五,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第六,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深刻认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赵周贤: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深刻领会其对于建设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要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全局来把握每一方面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键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坚定不移走文化强国之路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理 朱有志: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理论支撑、理想支撑、道德支撑作用,发挥其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文化强国,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具有引领、感召、凝聚、激励功能,是社会主义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人民生产出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所以,建设文化强国,要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反映人民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建设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洪向华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已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必须看到,我们一些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都与不重视学习、不注意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密切相关。面对各方面考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党同志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在实践中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应该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方面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近几年来,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考验,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维护了党的形象。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还要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使党员始终能够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组织的帮助。这也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僵化和止步不前。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武汉大学教授 沈壮海: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旗帜的直接展现、发展道路的重要标识,也反映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自觉自信程度。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呈现了当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追求进步的总色调,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民族复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进一步汇聚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奏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全民族团结奋进的主心骨、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在最大的范围内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就越清晰、创新创造的活力就越巨大、崇德向善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同时,在多样化思想文化交流互动、各彰其彩的合奏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也就越强劲。价值观还是生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归根到底由其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标引;一种文化的吸引力,最强的磁场就在于它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能够更加坚实地确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

  • 马院微助理
  • 海南师范大学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