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站
当前位置: 回收站 > 学习十八大 > 正文
    学习十八大
    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2013-03-11 17:18:11 点击率: 来源:本站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新思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也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

  文明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推动作用不可否认,但也给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了一系列叠加的灾难——资源枯竭、气候变暖、核灾难、超级细菌、生化危机等等,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有工业文明不可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危机,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其中,生态社会、生态正义论观点等较具启发性。一些生态学者还从唯物史观出发阐释自然代谢理论,试图在非资本主义和非工业文明语境下探讨摆脱生态危机的出路。但西方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总体上仍是在西方文明框架内进行的,是基于对西方文明危机的拯救而不是超越。

  与此同时,我们党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开始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到植树造林,从注重环境保护到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首次提出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到制定《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在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推动也更趋全面深入。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等新理念和举措,逐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从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在纵向上延续,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在横向上共生。从人类文明发展看,如果说农耕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代表人类社会对于未来的共同价值追求。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局看,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超越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等传统理念,走上了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文明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的融合,具有多义性。用建设和发展的眼光定义生态文明,可以看成是性质、过程、目标的统一。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自然属性所在。生态文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大布局之一,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和取向。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趋利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形成与无解,这是因为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所谓有解也只是靠转移,即把危机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工业文明造就的话语权,在转嫁危机的同时还把“脏水”泼向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短视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资本的物质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资本的自我中心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侵略的、排他的。同时,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连成一体,使崇尚奢华和浪费的消费主义成为服务于资本主义的一种价值尺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非生态性而提出的,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塑造”出来的物质化、工具化生存理念及其生活方式的一种否定。生态文明反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反对资源略夺和生态殖民,致力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共同协调发展;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和主体地位,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抛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及异化,倡导物质生产循环、消费适度,扩大非物质生产和消费,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从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达到“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目标,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方针和目标任务,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路。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保护好这个资源,需要采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控制空间开发强度等举措,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进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以节能降耗保护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很多资源是有限的。珍惜和节约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资源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耕地消耗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以防治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三大污染。减少污染需要健全环境监测评价标准,加大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防治,科学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自然修复。

  以完善制度来保护生态。保护生态的根本要靠制度。应淡化GDP指标,把保护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等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

  以建设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要从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高度切实认清生态价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法律规范和新鲜经验转化为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和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明初、杨英姿

  • 马院微助理
  • 海南师范大学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