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站
当前位置: 回收站 > 学术团队 > 正文
    学术团队
    试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六大保障体系
    2013-04-22 10:56:28 点击率: 来源:本站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8 09:27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776.G4.20130228.0927.007.html

 

2013年第1期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3.01.007

 


 

                                                                        试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六大保障体系

 

 

                            苏  盾

 

摘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关系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

程。老员工是中国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价值观的树立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构

筑包括理念、内容、手段、制度、队伍和环境在内的六大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三化”;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苏盾(1966-),男,安徽黄山人,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3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课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2DJ71005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14-02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念保障体系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前提条件是对这一活动的准确把握和高度重视,即构筑有效的理念保障体系。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理念滞后,表现在:一是思想僵化,对政治思想工作普遍采取老一套办法,缺乏现代传播观念,缺乏创新意识。一些人员热衷做表面文章,造成宣传内容空洞,课外活动流于形式。二是居高临下,政治教育者采取以势压人或强权压人的沟通方式一昧说教,不与员工主动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老员工的抵触逆反心理。三是封闭教育,将老员工置于一个假想的“象牙塔”真空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不顾各种社会思潮对老员工的影响侵蚀,从而无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在老员工心中生根发芽。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首先要端正思想,高度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的重要性,要树立正确的理念,用不断创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取代过去那种僵化的、保守的工作理念,适应目前多元化、多思潮融合的社会发展现状,以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以人为本”是历年来推崇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应是一切从员工出发,与员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关心员工的思想成长、身心健康,这样的教育内容才能深入到员工的思想中。因此,平等的对话是保证双方沟通有效性的前提。只有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平等对话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内化为老员工内心世界的自主建构。再次,开放性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今天的社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及西方价值观、宗教观、资本主义思潮都会以各种方式冲击高校校园。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迅速而深远,任何想将高校与社会分开来关门教育的想法都是可笑而愚昧的。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这一现状,并帮助员工认清社会现象,对比东西方价值观和政治伦理,注重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精华。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容保障体系

当前的中国老员工在思想观念上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与父辈们不同,面对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冲击不会一味拒绝或是接受,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批判地接受各种 观念,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经常会出现思想混乱的状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又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并科学地解答员工思想意识中的各种疑问和困惑。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老员工的思想实际相差甚远,这势必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老员工心目中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使理论被老员工接受必须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新的理论体系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国际国内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最新的例证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其次,新的理论体系要突出学理性,借鉴普遍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中国的社会实践进行深层次的严谨的论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再次,新的理论体系不能刻意回避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如政府腐败、假冒伪劣泛滥、行业暴利、社会不公、诚信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的否定,而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中认识不足和制度缺陷导致的。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这些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解决的方案,从而使老员工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信心并易于接受。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手段保障体系

今天,网络改变了老员工接受理论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也为理论普及开辟了新的重要阵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也必须在手段工具上进行创新。根据老员工的特点引入他们最受欢迎的现代网络工具,改变过去仅靠课堂讲授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从而寻求在理论教育方式和传播方式上的突破。然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途径主要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是一种灌输性的、单向的、说教的和强压式的教育方式,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并形成诸多弊端。有些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达到百人以上,这就造成教师和员工之间难以互动,员工在课堂上接受的是“本本”。缺少互动就难以深入理论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应该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方式,要结合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采用容易接受的教育工

 

 

 

 

 

具。高校理论工作者要用现代化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从空间上进行网内网外、网上网下全方位渗透互动教育,以新颖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不仅要加强第一课堂教学,还需要加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传播普及工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广泛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工具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尝试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入耳、人脑、人心的效果,使之真正内化为员工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

 

四、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包括教学制度、考核评估制度、评优制度等。其中,考核评估制度是关键。考核评估制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制度,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考核制度,三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的整体绩效评估制度。这三个层次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目前,高校有关的考核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考核评价目标的含混不清、考核评价方法的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指标的片面单一、考核评价内容的简单主观、考核评价结果的权威性缺失等。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许多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客观上造成考核工作有一定困难,考核结果也难以准确反映被考核者的学习实际和工作实际,导致考核制度建设上相对滞后。毫无疑问,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与其他专业课程考核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都必须慎重对待,不能将思想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分析,形成综合评价体系,从而真正促进老员工政治价值观的树立。对于高校理论工作者的考核也应该实施全方位的考核,不能仅靠课堂教学效果,不能仅由上级领导者来评价,而是应该由学校、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几方面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来进行综合测评,方能得到客观的结论。在学校层面的整体绩效评估考核上,关键在于明确绩效考核目标,构建多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绩效评价方式,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流程。考核结果不仅用于考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更在于积极引导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实效性。

五、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队伍保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前提。理论课程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宣传部门工作者组成了高校的三支主要骨干力量。这三支队伍的工作内容和重心虽然不同,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又是老员工政治信仰的塑造者。目前,高校队伍建设存在几大问题:一是专任教师研究能力不强。一些教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规律研究不够,不注重调查研究,在解释中国当前存在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时缺乏说服力,难以解答老员工面临的各种思想困惑。二是专任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能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而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员工兴趣索然。三是其他工作者理论素质不高。辅导员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一支骨干力量,但这几年进入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和研究生。他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尚且不透彻,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没有深刻的认识,难以起到担任老员工思想导师的作用,缺乏理论工作者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具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老员工实际生活并解决各种思想困惑的能力;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精神,还要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员工接受,并针对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而不是一味灌输正确的理论。如果正确的理论无法帮助老员工认识世界、澄清事实、辨清真伪,那么正确

的理论只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已,无法内化为老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高校理论工作者要深入老员工生活、深入校园活动,了解老员工关心什么、困惑什么、在乎什么、追求什么,要将思想教育与老员工的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老员工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确立主流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环境保障体系

校园环境对老员工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员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还要和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结合起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要与其他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将广播台、校园网、高校图书馆、宣传橱窗、展览

室等各种可能利用的舞台充分利用起来,在校园中大造舆论,渲染气氛,广泛传播相关事例,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认同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的一体化教育方式。要形成学校的良好氛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员工社团的作用。在当今大学校园中,老员工渴望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有充分的思想自由和争论的空间,能平等地彼此对话,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可以说,员工社团是老员工的精神寄托之所,是老员工的精神家园。其对员工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无形的。通过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可以将老员工聚集起来,以自己的方式接受各种知识和思想比课堂的理论灌输更容易让员工信服、接受。所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员工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大学,这些活动成为老员工情感交流和情操培养的最佳场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善于深入员工的社团组织生活中,不仅可以掌握员工的最新思想动态,同时还能合理地引导这些社团活动,使之成为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阵地,使老员工政治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 邱云 .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思考 [J]. 毛泽东

思想研究 ,2011,(7).

[2] 靳辉明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注重对当前社会思潮的评析

[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1,(1).


 

 


 

15

  • 马院微助理
  • 海南师范大学马院